暈浪可怕 但可以這樣預防【4 類人更易暈浪】

身邊總有人會容易「暈浪」,若要「搭車又搭船」,出遠門的話會很辛苦,不時會感到頭眩,甚至作嘔作悶。但原來暈浪跟耳朵有很大關係,亦可以有效地避免。若果你是容易暈浪的人,不想旅行時被病徵「掃興」,可以參考以下預防方法!

甚麼是暈浪(動浪)?

暈浪又稱動暈症(motion sickness),由於內耳受到刺激,出現前庭功能紊亂,而產生暈眩問題。原來人體體內有一個精巧的平衡系統,靠內耳前庭器的液體流動感、視覺器官和其他部位發出的訊號去維持平衡。

當大腦對外在環境的預期與感官接受的訊息不同,這個平衡系統便受到擾亂,因而產生暈浪的病徵。暈浪最常發生在海上,然後依次為空中、陸路上及火車上。

暈浪症狀

腸胃不適、作悶、疲倦、面色蒼白及冒冷汗,嘔吐和倦怠亦常隨之而來。

至於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,則可從孩子異常的動作觀察出,例如:哭鬧、舞動手腳、緊抓著人不鬆手、臉色發白、嘔吐等。 

哪些人更易暈浪?

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造成暈車的程度也有差異。

容易暈浪的人大概可以分為下列四種類型:

1. 小孩子

由於幼童的前庭功能正值發育階段,大約要到 16 歲左右,才會開始變得成熟,所以,幼童的暈車浪症狀通常比成人明顯,也更為普遍。

2. 內耳平衡系統敏感的人

有些人天生的內耳前庭和半規管本來就比較敏感,而這些器官又是掌管身體平衡,因此,容易出現暈車浪症狀。

3. 身體狀況不適的人

若有睡眠不足、血糖低、氧氣不足、身體虛弱、精神焦慮、腸胃不適或懷孕等特殊生理症狀時,也較容易產生暈車浪症狀。

4. 坐後座的乘客

乘客容易暈車浪,但就算路程再顛簸,駕駛依然安然無恙,這其實就跟暈車浪的成因有很大的關係。當車子向右轉的時候,後座乘客的內耳會感受到右轉的變化,但視覺不若前座駕駛較能察覺右轉時的景物變化,當兩種訊息不一致,就可能造成腦部資料庫的混亂,進而引發暈車。

如何預防暈浪?

提前吃暈浪丸

如果你平時就很容易暈浪,就一定要在行程前吃暈浪丸,因為通常暈浪丸都要一段時間才生效。請遵循醫生的指示或根據藥物指示,服用合宜的劑量。

最理想是在出發前約 10 分鐘服用。但若是行程長達 2 小時以上,可能中途還是需要再追加服用,依然要按照醫生的指示,以免引起口乾、胃酸等副作用。

出發前有充足睡眠 不餓不過飽

出發前一天晚上要睡飽。另外,有些人會誤以為旅途前不要吃東西,就能避免嘔吐,但其實大錯特錯!一定不要餓肚子,也不要吃過飽,或者吃太多高蛋白和高脂肪食品;宜吃些清淡、容易消化的食物。若然胃痛,反而令你旅途更辛苦。

選前座 靠窗位置

容易暈浪的人應坐在前座、靠窗戶或顛簸較輕的位置(例如飛機的機翼對內),頭部避免過度擺動,且儘量不看窗外快速移動的景物。在車上可注視正前方的景物或道路,有助平衡感覺系統,或閉目養神、睡覺,也可聊天分散注意力。

一定要讓車內空氣流通,避免讓異味如煙味飄漫。若情況許可,中途可下車休息片刻,呼吸新鮮空氣,順便活動筋骨,降低暈車的機會。

平常可多訓練前庭功能

平時可以依靠搖擺和旋轉類的運動,例如低頭彎腰,搖晃頭部,反覆蹲下起立等,來訓練前庭功能,減少出現暈浪的機會。

 

閱讀相關文章:眼睛想旅行-西伯利亞鐵路深度遊